
【莱菔子基本信息】
【药名】莱菔子
【别名】萝卜子、萝贝子、芦菔子
【科名】十字花科
【学名】Raphanus sativus L.
【拉丁名】RAPHANI SEMEN
【英名】Radish Seed
【性味】辛,甘,平。入脾,胃,肺经。
【出典】唐本草
【来源】本品首载于《日华子本草》。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。全国各地均产。夏季采收。
【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】
1.辛甘属土,生食升气,熟食降气,散瘀消食。
2.升则吐风痰,散风寒,宽胸膈,发疮疹。
3.降则定痰喘嗽,宽中化痰,调下痢后重,止内痛。
【莱菔子的主治】
1.咳嗽痰喘,慢性喘息性气管炎。
2.肠胃积滞,胃脘痞满,腹胀肠鸣,嗳气吞酸,腹泻后重。
3.利二便,解酒毒制面毒,豆腐积。
4.生捣,治噤口痢,止消渴,涂跌打烫火伤。
【莱菔子功用阐述】
本品味辛行散,入脾胃经。能消食和中,尤善行气除胀,为消食除胀之要药。凡「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,非此不除」(《本草正》)。入肺经,其性主降,「消痰下气更速」(《本草经疏》),凡「一切喘嗽因痰者,皆可用之」(《本草便读》)。
1.治食积气滞证-脘腹痞满胀痛,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等
本品味辛行散,入脾胃经。既能消食和中,尤能行气消胀,为消食除胀之要药。凡「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,非此不除」(《本草正》)。适用于食积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,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,常与山楂、神曲、陈皮等同用,如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
2.治痰壅喘咳
本品入肺经,「消痰下气更速」(《本草经疏》)。凡「一切喘嗽因痰者,皆可用之」(《本草便读》)。适用于痰涎壅肺之咳喘,每与白芥子、紫苏子同用,如三子养亲汤(《韩氏医通》)。
【莱菔子常用配伍】
莱菔子配木香:莱菔子辛甘性平,善消食化积,行气除胀;木香辛行苦泄温通,芳香气烈而味厚,长于通行脾、胃、大肠之滞气,既为行气止痛及治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,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。两药配用,专入脾胃大肠经,消食化积、行气除胀止痛力胜,适用于食积气滞之胃脘痞满胀痛,嗳气酸腐,腹胀肠鸣,矢气频频等。
莱菔子配半夏:莱菔子性味辛甘平,入脾胃肺经,长于利气而消食除胀、降气化痰;半夏性味辛苦温,辛开苦降,主人脾胃经,善于燥湿化痰、和胃消痞、降逆止呕。两药合用,共奏消食化痰、降气除痞之功,适用于食积腹胀,恶食嗳腐,脘腹痞满胀痛及痰壅气逆,咳嗽气喘等。

【莱菔子的性状明细】
1、药材︰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,长约3毫米,宽2. 5毫米。
表面红棕色,一侧有数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,呈褐色圆点状突起。用放大镜观察,全体有致密的网纹。质硬,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,有油性。无臭,味甘,微辛。
2、选购要诀︰以粗大,饱满,油性大者为佳。
【莱菔子的成分明细】
1、种子含脂肪油,甾醇及其他成分。
2、脂肪油中含芥酸(13-docosenoic acid ),油酸(octadecenoic acid 29.07%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;9.45%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; 8.41%),棕榈酸(hexadecanoic acid 4.31%)和硬脂酸(octadecanoic acid 2.08%)等。
3、还含菜子甾醇(brassicasterol),22-去氢菜油甾醇(22-dehydrocampesterol)及芥子酸甘油酯(Glycerol sinapate)。
4、含芥子碱(sinapine)和另含菜菔素(raphanin)等。
【莱菔子的应用明细】
1、食积气滞,脘腹胀满,疼痛,嗳腐吞酸。
2、痢疾腹痛,里急后重。
3、大便秘结,可单用本品炒研内服;亦可煎汤加蜂蜜调服。
4、生莱菔子研服,可引吐风痰,治咳嗽痰多,气逆喘促。
5、外用,有消肿,止痛作用。
【莱菔子的药理明细】
1、降血压作用:莱菔子具有降血压作用。
2、解毒作用︰莱菔素于体外与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解毒作用,
3、抗菌作用:莱菔素对葡萄球菌,痢疾杆菌,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对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。
4、抗炎作用:对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能明显地抑制其增生。
5、其他作用: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。

【莱菔子的用法及用量】
内服:煎汤,6-10公克。大剂量可用至30公克。亦可入丸,散。
外用:研末调敷。
本品生者多服可致恶心呕吐,除用于引吐风痰,食积者外,一般都炒过用。
【莱菔子的禁忌及注意事项】
本品能耗气,气虚及无食积,痰滞者慎用。脾胃虚寒者,不宜生食。
【莱菔子古籍记载】
《日华子本草》「水研服吐风痰,醋研消肿毒。」
《本草纲目》「下气定喘,治痰,消食,除胀,利大小便,止气痛,下病后重,发疮疹。」
《医林纂要》「生用,吐风痰,宽胸膈,托疮疹;熟用,下气消痰,攻坚积,疗后重。」
需要购买中医电子书籍以及中医学习视频请联系微信:771559417(小包)
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凭据。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、谨慎使用。作出诊断或接受任何治疗之前,请寻求合法的医师,非中医师请勿擅自处方服药。切勿模仿施治.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,图片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以及许多相关书籍、药学专著、杂志、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:http://www.cznxb.com/3734.html